曾思德

+收藏:http://zsd986.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东方之子》杂志总编辑、首席艺术评论 雷一鸣采访曾思德先生
2010-09-30    浏览(1709)    作者:曾思德    来源:国画家 无禅 官方网站
文章来源:《东方之子》杂志总编辑、首席艺术评论 雷一鸣 时间:2010-01-22

图为曾思德先生接受雷一鸣采访现场

 

 

采访曾思德先生,并不比采访诸如李铎、黄永玉等书画大家轻松。

曾先生与笔者所接触过的艺术家们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并非仅仅体现在艺术风格上,更多的却是体现在人文风格上。

一开场,曾先生便阐明主题:我的艺术(形式)不需要重点去谈。因为画是画给人看的,而不是讲给人听的。读者可以去我的作品中找到他们各自需要的答案……

于是,难题出现了——采访艺术家不谈作品,那谈些什么呢?!

 好在曾先生善解人意,在笔者还没准备好如何发问时,曾先生已经就艺术品市场的现状打开了话匣。

 笔者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游历多年,自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当前现状和未来走势颇有心得,至少不至于人云亦云。但在聆听了曾先生对艺术与市场的见解后,仍颇受启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先生就有关于艺术与市场的经典论述——《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文面世。在该文中,曾先生将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现状作了一翻比较,他认为在当时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中,西方藏家更亲睐中国的古瓷器,而对中国画是排斥的态度。针对这一现象,曾先生在当时作了相对深刻的思索,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先生一直处在一个“是不是中国绘画艺术不及西方”的极度矛盾之中。

然而,出于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和一个视中国传统文化为生命的国画艺术家的高度责任感,在辩证分析了东方西方绘画艺术各自的特点后,曾先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如果在当前以市值的高低来区分艺术品,其价值体现的决定因素并不是文化在起作用——而是国民经济。曾先生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贵浅之分的客观见解,曾先生认为,人类是一个大家庭,由于地域分布以及生活习惯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而正因为这一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人类文化今天的辉煌。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拥有上千年绘画历史的艺术结晶——中国画,在市场经济的这条路上落后于西画呢?毫无疑问,这是落后的经济造成的结果。

曾先生说,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促进了精神文化的需求,于是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一直较为低迷的艺术品市场,大批的收藏家、爱好者不断涌入,艺术品市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参杂投资目的地收藏一些艺术品,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曾先生认为,西方国家不断涌现的“天价”绘画作品,是与该绘画作品所在国家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的。高估其价值,就会引来高关注率,而高的关注率,反过来又为其高价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为其真是“物有所值”。   

而近现代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们为了温饱而疲于奔命,根本无力享受这样的“奢侈品”,而西方国家的藏家们,绝对不会将钞票用于“炒作”中国绘画。当然,如果某一件古代中国字画“有幸被他们选中”,更多的也只是他们相中了其中历史价值,至于有否艺术价值,他们缺乏研究,他们未必能真正领会。这就是中国绘画一个时期以来的历史性悲剧情愫的真实演绎。

而如今却不一样了,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自己的绘画艺术品不仅在我们自己国家受到广泛欢迎,就连西方国家也是空前追捧。这,就是力证…… 

廿一世纪隨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进程中,曾先生说东方文化的辉煌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重新认定和估价。并可预言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最具东方魅力的绘画艺术将得到全人类的共识。

 说实在的,笔者没有想到上述理论出自一位艺术家之口,而且是一位致力于积极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并已经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的实力派艺术家。笔者在感叹之余,更多的是对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当代国画艺术家的由衷敬佩。

当然,除此之外,令笔者佩服的还有曾先生敏锐的思辩能力、深厚的古文字功力和善良怀柔的宽广胸怀。

曾先生1951年生于成都华阳,十二岁习画至今,无论山水、花鸟,浸墨、泼彩,可谓笔墨到处,山河尽染,草木生辉。

曾先生现有多幅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八一大楼、中央军委办公厅三座门接待处、中央军委办公厅北戴河办事处、军事博物馆、亚运组委会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友人收藏。

 正如曾先生文前所言:我的作品都表现在了宣纸上,如果读者需要了解我更多,就从我的作品中去了解我和我的中国画吧……

是的,没有人可以否认,在艺术这一领域,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艺术加市场,它,就是一个巨大的熔炉,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地饱受锤炼。然而笔者相信,只要曾先生智慧的熔液能够从这座大熔炉里流淌出来,凝固后,就是一座历史丰碑。

标签:采访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